海信賈少謙:“接棒者”的變革與挑戰
分類: 最新資訊
潛能詞典
編輯 : 潛能
發布 : 05-03
閱讀 :197
文 | 劉振濤“海信集團營收突破2000億元關口,海外收入858億元......”2024年初的中國經濟新聞人物頒獎晚會上,賈少謙獲選中國經濟新聞人物獎,他在會上透露了海信集團2023年的營收數據。這份業績數據是賈少謙上任海信集團董事長1年來交出的首份答卷。2022年3月,年近65歲的周厚健退休,將董事長的擔子交給了僅比自己小1歲的老將林瀾手中。老將林瀾僅僅任職了1年時間,便主動辭職,將董事長一職交到了“70后”賈少謙手中。對于“70后”賈少謙的接任董事長,市場有疑惑的聲音,“70后的團隊能否保證戰略的持續性?能否給海信快速打造新的增長引擎,實現經營上的突破呢?”從過去2023年海信集團的經營數據來看,公司營收突破2000億,海外收入858億元,都實現了增長,旗下的兩大重要公司海信家電和海信視像營收與凈利也都雙雙增長。賈少謙交出的成績單算是回答了市場的疑惑。賈少謙的挑戰還在后頭。2019年,海信集團曾定下要在2025年營收突破3000億的目標,留給賈少謙的時間還有兩年。要完成3000億的目標,海信集團需要新的增長,如何再增長?這是“70后”董事長賈少謙要解決的問題。“70后老兵”接棒海信集團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青島無線電二廠。從1969年算起到2024年,海信集團已經成立55年了。55年的發展壯大,周厚健是海信的“靈魂人物”。海信集團最初就是做電視。周厚健曾講過“做電視對別人說是一頓飯,對海信卻是一條命”。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,電視業務是海信的主要業務。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對于家電的追求已經不再是一個電視那么簡單。周厚健帶領的海信也不再是單一生產電視了,開始了多元化發展。周厚健主導之下,海信集團不斷衍生新的業務,以電視為基礎,開始將業務深入白色家電領域。同時,通過不斷收并購和成立合資企業,拓寬自己的業務版圖。現今的海信集團除了家電業務外,已經布局了智慧交通、智慧城市、精準醫療、汽車電子、光通信、芯片等領域,是一個龐大的“巨輪”。2022年3月,周厚健宣布離任董事長,將董事長交給了比他小一歲的林瀾。對于林瀾擔任海信集團董事長,市場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過渡,在一定時間后,董事長會平穩過渡給年輕人。果不其然,林瀾上任一年后,2023年年初,海信集團內部發文表示,林瀾卸任董事長,賈少謙接任成為新任董事長。據有關媒體報道,林瀾在辭職后表示:“一年前周董交棒給我,是因為海信國際業務有重要未盡事宜需要我攻堅克難、完美收尾。今天,我也高興地看到,賈少謙總裁完全具備長期接棒的能力,贏得了董事會的信任”。賈少謙相比之下很年輕,但也是海信集團的“老兵”。賈少謙1972年出生,從青島大學經濟法學系畢業后的他在1997年就加入海信集團。賈少謙從海信集團法律事務部法律顧問做起,一路升任總裁辦公室主管、副主任、主任,人力資源部部長,海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、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等職。可以說,賈少謙是海信內部培養出來的接棒者。海信集團內部人士對于賈少謙的評價極高,“這個人思路清晰、口才極佳、對企業發展的戰略非常清晰”。媒體報道,林瀾接棒周厚健的時候,海信集團曾披露了周厚健的兩點考慮: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長為“世界級企業”,需要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帶頭人,二是根據管理的持續改進原則,海信到了需要變換一種管理方式的時候。從賈少謙接棒來看,這恰恰是延續了周厚健提出的“根據管理持續改進原則”。周厚健和林瀾都屬于技術出身,而賈少謙則是經濟法類的出身,偏向于管理方向。過去的海信集團在周厚健亦或是林瀾的帶領下,已經打上了技術的基因,壯大成營收千億的龐大集團。現今大象要轉身再起舞,或許要改變一種管理思路方式。正如同周厚健考慮的第二點“海信到了需要變換一種管理方式的時候”。內部培養偏管理出身賈少謙就是周厚健們眼中最佳的選擇。變革與挑戰在當下的商業市場,常常聽到一個詞“變革”。企業的變革是一次起死回生,蛻變成為一個全新、先進的企業。特別是對于大企業來講,變革可能會是大象轉身再起舞的關鍵。海信集團在2022年5月就已埋下變革的種子,在內部發布了一個名為“五三三”戰略——意為海信成立五十三周年之際,推行為期三年的第一個變革。從現在來看,這個變革重擔落在了賈少謙的身上。據媒體報道,賈少謙接棒后的1年時間里,海信集團調整了頂層架構,重塑了管控模式,厘清了業務合并和拆分,改革了人才考核和激勵等等。比如,2023年9月,海信集團重新啟動架構調整,組建了消費者事業群,統攝海信視像和海信家電兩大ToC產業群,以及海信國際營銷公司和中國區營銷總部。人力資源改革是賈少謙主抓的方面。在其上任的一年多的時間,海信的人力資源制度做出了兩項重大改革:崗職體系的調整、激勵機制的重建——核心就是讓人力資源管理能直通業務需要,推動業務發展。2024年的元旦后,海信集團向員工發了三封郵件:《數字化轉型白皮書》《用戶運營白皮書》《管理數據白皮書》。這三份白皮書的方法,釋放了賈少謙時代海信集團改革的決心。賈少謙任董事長后對海信集團的變革,取得一些成果。2023年,海信集團旗下的海信家電營收達856億元,同比增長15.50%,實現凈利潤28.37億元,同比增長97%;海信視像實現營業收入536.16億元,同比增長17.22%,實現凈利潤20.96億元,同比增長24.83%。整個海信集團的營收也突破2000億元,海外收入達到858億元。變革有成果,但挑戰仍在。從最直接的挑戰來看,2025年,海信集團要實現營收3000億元的目標,2年時間,從2000億到3000億,需要增長1000億。2022年,海信集團的營收是1800多億,2023年,海信集團的營收2000多億,增速為10%左右,按照這個速度,實現3000億的目標很有難度。海信集團需要更快的增長。海信如何再增長?這是賈少謙上任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,也是其必須面對的問題。賈少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他自己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海外。他走訪了海信在歐洲、日本、東南亞、北美洲的市場,花了很多時間拜訪國內外企業,覆蓋制造業、新能源、互聯網領域。從賈少謙的動作看,海外市場是海信集團瞄準的一個方向。2006年,海信集團就提出“大頭在海外”的戰略。不過到2023年,海信集團的海外營收一直徘徊在40%左右,未曾突破50%。2023年,海信集團的海外收入858億元,占總收入的42%左右。另外,賈少謙時代下的海信集團能否在家電業務之外找到第二曲線,支撐海信營收業務持續增長也是關鍵。海信集團目前的業務除ToC的家電外,正在布局和攻關ToB的醫療、智慧城市、半導體、汽車零部件等B端高精尖產業。而從實際業務來看,ToB的醫療、智慧城市等業務多是依托旗下子公司海信視像來布局攻關。在海信視像的2023年年報中,智慧城市、半導體芯片等屬歸于新顯示新業務,該業務2023年收入為65.17億元,占海信視像的營收比12%左右,營收的主力還是傳統的智慧終端。并且,半導體芯片業務則多是為企業內部的產業鏈服務曾有媒體報道,賈少謙曾向外界明確了海信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之一——汽車電子。2021年海信集團旗下的海信家電并購了日本的三電控股,三電控股從事的是汽車壓縮機、汽車空調系統等。從這來看,三電控股或許是海信集團發力汽車領域的主力。然而,向汽車電子領域要市場份額和增長動力,真的那么容易嗎?據海信家電2023年年報顯示,汽車空調壓縮機及綜合熱管理板塊實現收入90.5億元。而海信家電的總營收是856億元,汽車零配件是營收占比僅10.57%。從數據來看,海信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營收占比較低,3000億的營收目標,海信集團還得依靠ToC的家電業務,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營收基本盤。而家電市場進入存量博弈新時期,格力、海爾、美的等眾多對手都在為存量而爭。總的來看,賈少謙時代的海信集團發展迅速,但挑戰也如影隨形。我們期待賈少謙能夠帶領海信集團“轉身再起舞”實現更好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