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學歷通脹”為何在韓國難緩解
分類: 最新資訊
潛能詞典
編輯 : 潛能
發布 : 12-12
閱讀 :103
劉榮榮12月8日,韓國2024年大學入學考試(高考)公布成績。雖然今年高考中的“殺手試題”(超高難度考題)被取消,但高考題難度的降低增加了復讀生的報考人數,高考競爭不降反增。過去,人們在探討韓國教育問題時大多集中在高額的課外補習支出上,其實“學歷通脹”的現象也值得關注。根據經合組織發布的《OECD教育指標2023》,2022年韓國青年(25—34歲)的高等教育完成率高達69.6%,遠高于經合組織的平均值47.2%,在經合組織國家中位居首位。但過高的“教育熱”給韓國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,“學歷通脹”即是其中之一。“學歷通脹”,也就是高學歷低就業甚至失業,在韓國不是一個新現象。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,韓國經濟增速放緩,“學歷通脹”問題逐漸顯露出來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更是促使高學歷低就業的韓國畢業生比例創新高。根據韓國近年的調查,30%以上的畢業生從事低于其學歷要求的工作。韓國統計廳今年8月的數據顯示,韓國452萬畢業生中,有126萬人未就業,其中大學以上學歷者占到53.8%。對學歷的過度追求也加重了韓國家庭的課外培訓費負擔。2022年韓國的課外培訓費總額達26萬億韓元(約合人民幣1414億元),較2021年增長10.8%,創歷史新高。隨著受教育水平和工作崗位的匹配度下降,韓國青年的就業準備時間相應拉長。就業的延遲導致婚育延遲,甚至出現放棄戀愛、結婚和生育的“三拋世代”,從而加劇韓國社會的低出生率和老齡化問題。經歷殘酷教育競爭的一些韓國年輕人在求職無望時,很容易成為“孤立青年”。為了應對“學歷通脹”問題,韓國采取過多方面的措施。在制度方面,韓國雇傭勞動部自2014年實行“工作學習并行制”,入選的員工既在公司接受實務教育,同時也在學校接受理論教育。2019年韓國國會通過《工作學習并行支援法》,為參與企業提供資助,同時明確了企業和員工之間的權利和義務。在就業政策方面,韓國政府積極推動企業擴大雇傭高中畢業生,保障就業公平。為強化職業高中與企業的合作,提高高中畢業生就業率,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于2010年制定“高中職業教育先進化方案”。2017年文在寅政府在公共機關和公務員資格考試中實施“盲招”,此后該政策得以推廣,如今除了公共部門外,許多私企也開始實行。很多企業也會單獨進行高中畢業生招聘。在教育政策方面,大力培養產業技術人才。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開展“產學合作就業合約制事業”,推動職業高中與專科大學、企業、地方政府共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。各產業領域相關政府部門直屬的職業高中逐漸增加。“中小企業特性化高中人才培養事業”也為職高畢業生提供了出路。職業高中會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課程,并給予學生就業和升學指導。韓國各級政府也會為高中畢業生提供就業培訓。盡管如此,韓國“學歷通脹”問題得到的緩解依然有限。首先,學歷與薪酬和工作性質直接掛鉤。根據經合組織數據,2022年韓國研究生工資比四年制大學畢業生高41.7%,四年制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比專科畢業生高23.7%,專科畢業生的工資比高中畢業生高11.2%。在同等成本和條件下,用人單位傾向于聘用、提拔高學歷者,高學歷者獲得穩定、體面、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更大,這也進一步引導韓國年輕人繼續投資教育。其次,韓國學歷情結嚴重,學歷就是門面。教育普遍有著選拔人才的功能。在韓國,教育更是社會分層的重要工具,是人們實現身份提升的重要手段,學歷成為評價個人能力的重要標準。高學歷者更具就業優勢,隨之而來的很可能就是地位、權力和財富。重視面子、名譽和社會地位的價值觀,更是促使不少韓國年輕人對高學歷趨之若鶩。此外,“學歷通脹”還受到韓國經濟不振的影響。經濟不振導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減少,競爭加大的結果就是對學歷的要求相應增加。年輕人只能通過提高學歷來提升自己的就業機會。韓國高等教育的急速發展與經濟的快速萎靡相疊加,導致“學歷通脹”。從韓國應對“學歷通脹”問題的舉措來看,僅僅完善就業和教育相關措施是不夠的,還需要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提振經濟,轉變學歷至上的思維。(作者是山東大學副教授)▲